首页 > 信息公开 > 正文
北京海淀检方发布白皮书:网络犯罪呈产业化、低龄化
来源:  时间:2018-9-27

正义网北京6月8日电(记者 于潇 见习记者 郭璐璐)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,近年来涉网络犯罪呈增长趋势。6月7日,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发布的网络安全刑事司法保护白皮书(以下简称为白皮书)提到,网络犯罪的产业化链条特征明显,上中下游犯罪分工明确。上游负责获取用户电脑中的信息或者直接将用户的电脑予以控制,中游通过这些信息来盗取财产或直接将其转卖获利,下游则以盗窃、诈骗等形式将获取的数据变现。

  北京市海淀区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,这里集聚着大量的互联网企业,也是互联网、高科技犯罪的高发区。据白皮书内容显示,自2016年9月以来,海淀检察院共受理网络犯罪案件450件1076人,其中审查逮捕245件588人,审查起诉205件488人,涉及27个罪名。

  “撞库”,又称“扫密”,是当下互联网犯罪行为中比较高发的一类行为。在网络上,不少用户使用相同的信息注册不同的网络账号和密码,基于此点,违法行为人利用具有特定的应用程序,从已掌握的大量非目标网站用户身信息中登录目标网站,筛选出可以成功登陆的用户身份认证信息。

  顾某等人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就是典型的一起“撞库”案件。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,顾某使用“撞库”程序及用户身份认证信息数据样本,对某公司实施“撞库”攻击,非法获取了该公司网站中存储的身份认证信息4674组。

  通过互联网,顾某将上述程序出售给马某。在购得程序及数据样本后,马某开始对北京某科技公司实施“撞库”攻击。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,他非法获取该公司存储的用户身份认证信息11万组,其中5万余组身份信息被出售。

  与此同时,马某还通过互联网向胡某等人销售上述应用程序,共计50万余人次,获利1.6万余元。胡某在购得程序及样本数据后,同样地对某科技公司实施撞库。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末,胡某非法获取了21.7万组用户信息并将部分数据出售,获利6万元。

  起初,在办理顾某案时,通过查证证据链条,检察官发现并成功追溯了马某。顺着马某的案件事实,检察官又成功追诉胡某,两次追诉犯罪嫌疑人、两次追加罪名,最终实现对网络黑色产业链的成功打击。2017年,海淀检察院先后对顾某、马某、胡某三人提起公诉,后三人分别领刑三到五年不等。目前,判决均已生效。

  “互联网跨地域、隐匿性的特点导致网络犯罪黑色产业链快速形成,发展态势凶猛。”海淀检察院科技犯罪检察部检察官表示,以获取用户身份认证信息为目的的“撞库”类案件,其产业链主要包括“产出”“加工”“使用”三个不同环节,同时基于犯罪需求,催生出“技术提供者”这一特殊角色。“加工”和“使用”阶段的数据又可能通过交易、分享等途径,重新回到产出环节,这样循环往复,黑色产业链已经积累庞大的用户身份认证信息数据样本。

  “网络犯罪中的犯罪主体呈现低龄、低学历化特征。”白皮书显示,海淀检察院受理案件中,犯罪行为人中的“90后”高达221人,占比近四成;“80后”283人,占比近五成。从受教育程度看,此类犯罪的行为人普遍学历较低,高中、高职教育主体68人,初中、中专、小学等教育主体242人,占六成以上。

  同时,白皮书还指出,在网络犯罪涉及的侵犯财产权案件中,针对不特定公众的诈骗数额虽小,但其影响范围广,受害人数多,因而总体犯罪数额较大。如郭某电信诈骗案中,行为人先后冒充检察官、警察,以被害人涉嫌刑事犯罪为由骗取其人民币1800余万元。在欧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,行为人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宣传其理财产品,向百余名民众吸收存款5000余万元。


http://news.jcrb.com/jxsw/201806/t20180608_1874721.html